經過多年實踐證明,CIE 1931標準色度觀察者的數據描述了人眼2°視場的色覺平均特性。但實驗發現:當觀察視場增大到4°以上時,三刺激值在波長 380nm至 460nm區間內數值偏低。 因此,出現了CIE 1964補充標準色度係統。
這是由於大麵積視場觀察時,杆狀細胞的參與以及中央凹黃色素的影響,顏色視覺會發生一定的變化。日常觀察物體時視野經常超過2°範圍,故為適應大視場国产无码91视频的需要,1964 年CIE規定了一組“CIE 1964補充標準色度觀察者光譜三刺激值”,簡稱為“CIE 1964補充標準色度係統”,也叫做10°視場X10Y10Z10色度係統。
“CIE 1964 補充標準色度觀察者”是建立在斯泰爾斯(W.S.Stiles)與伯奇(J.M.Burch)、斯伯林斯卡婭(N.l.Speranskaya)的兩項顏色匹配實驗的基礎上。斯泰爾斯和伯奇用 49名觀察者在10°視場角的目視色度計上進行匹配實驗。使用的三原色分別為(R)645.2nm,(G)526.3nm,(B)444.4nm的單色光。為了避免杆狀細胞的參與,實驗中使用高亮度的顏色刺激。實驗測出了補充標準色度觀察者大視場匹配等能光譜的三刺激值。斯伯林斯卡婭用18名觀察者(後增加到27名),10°視場角度,但為消除麥克斯韋圓斑的影響,將視場中心部分(2範圍)遮住。實驗所用的亮度較低,約為前者亮度的三十至四十分之一,沒有排除杆狀細胞的作用。使用的三原色分別是(R)640nm,(G)545nm,(B)465nm的單色光。實驗測出大視場的光譜三刺激值,並將實驗數據轉換成三原色波長為645.2nm(R),526.3nm(G),444.4nm(B)的數據。賈德(Judd)將兩項實驗結果進行了加權處理,按觀察者人數給前者的結果以加權量(3:1),並對後者的結果作了杆狀細胞參與的修正。從而確定了1964 年CIE-R1oGroB1o係統的補充標準色度觀察者光譜三刺激值的數值(見圖5-9)。
附表2-3列出了CIE 1964補充標準色度觀察者的光譜三刺激值,波長間隔為5nm。當觀測或匹配顏色樣品的視場角度在4°~10°時,需采用這套數據,當觀測或匹配顏色樣品的視場角度在20~4時,仍采用“CIE 1931標準色度觀察者”數據。
CIE 1964 補充標準色度觀察者光譜三刺激值函數曲線見圖5-10。
與 CIE 1931標準色度係統色品圖相比較(圖5-11),二者的光譜軌跡在形狀上很相似,但相同波長的光譜色在各自的光譜軌跡上的位置有相當大的差異。例如,在490nm~500nm一帶,兩張圖上的坐標值在波長上相差達50nm以上,其他相同波長的坐標值也都有差異,隻在600nm處的光譜色坐標值大致相近。兩張色品圖上唯一重合的色品點是等能白點。
如果將兩者光譜三刺激曲線繪在同一坐標中(圖5-12),則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差異。研究還表明:人眼用於小視場觀察顏色時,辨別顏色差異的能力較低。當觀察視場從2°增大至10°時,顏色匹配的精度隨之提高。但視場再進一步增大,顏色匹配精度就難以再提高了。